九九重阳:夕阳无限好,何畏近黄昏!
女友趴在镜子前惊呼,“啊,我开始长皱纹了。”面对衰老,她是抵触的。
对“衰老”的“绝对死刑”,不怪她。她的惊吓不过是整个社会畏惧衰老、否定衰老之主流观念的神经末梢。
▲ First 电影节上海清谈电影界对大龄女演员的不公
“衰老”的确是远离朝气、远离青春一个直观看来应该沮丧的过程,但它也是经验积累、智慧沉淀的过程。
孔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了“七十而从心所欲”,只有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达到某个临界值,人们才能摆脱人事繁杂的束缚,达到真正的心灵自由,这是唯有到达才能体会的至境之乐。
以下三本书,敬老年!
01 《乱时候,穷时候》
六十写字
七十写书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听全文!
1937年生于山东的姜淑梅,有好几个身份,她是普通的乡村妇女,是曾经的家属工,也是今天的作家。她的知识教育起步晚,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这本《乱时候,穷时候》就是她于2013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
▲ 姜奶奶的手稿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平民史,点天灯、骑木驴、八路军、裹脚女人,姜淑梅像个故事时光机,把上个世纪祖父母辈的有趣经历讲给今天的听众。
姜淑梅说,“开始学认字的时候,俺老伴去世了,他是车祸走的。我闺女说,妈,你别一天天光寻思我爸那点事了,想也是没啥用了,你学认字吧。”
后来,文字成了她的最佳伴侣,她开始每天读《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可她偏偏觉着自己的故事比书上好,75岁的她又做了一件在别人眼里起步晚的事儿--边学写字边写作,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
▲ 作者姜淑梅
有人为她的起步晚遗憾的时候,她说“不怕起步晚,就怕自己寿命短”。
她可能没有在起跑线领先,但她在人生的后半程奋然直追,追上自己逝去的时光,实力演绎“老当益壮”。
这是一本好书,作者和故事,都精彩!
02 《凡生琐记:我与先生王蒙》
勤劳致“富”的王蒙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听全文!
王蒙今年85岁了,在《新京报》近期的访问中,他还强调,自己是一线工作者。
出名趁早,1934年生人的王蒙,19岁便写出《青春之歌》,其题材深度在全世界青少年作家群中可脱颖而出, “当时世界上特别是在前苏联、美国又很多中学生的作品,但基本是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但《青春之歌》既不是青春文学,也不是少年文学,写的是当时中国青少年面对共和国成立之后,站在历史大潮中对个人命运变化的感受。这其中不乏天真幼稚的想法,但这也是历史给了我幸运,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 组织部的年轻人王蒙
1956年,22岁的他又写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发轰动,赞赏有之。
《凡生琐记:我和王蒙的一生》作者方蕤,本名崔瑞芳,和王蒙相濡以沫近六十年。此书记载她和王蒙共处时光的点点滴滴——初恋、去新疆、五七干校……面对生活中扑面而来的苦难,两个人的相互扶持中让彼此的钝感力增强。
在崔瑞芳笔下,老年的王蒙是调皮的,应孙子的需求给小学生写毛笔字,欣然接受小朋友们的“贬低”;忙里偷闲,和妻子来一场混在小旅行公司大巴车上的北戴河之旅。
▲ 王蒙和崔瑞芳
他工作勤奋,八十高龄,他依然笔耕不辍;他生活也勤奋,一个个细节,他都乐在其中,毫不马虎。因为处处“勤劳”,他也收获了“富裕”——心态的富裕、思想的富裕,年龄于他而言,不仅是数字,更是智慧。
03 《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
爱惊涛骇浪的大海
也爱风轻云淡的你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听全文!
年轻的时候,钱钟书与杨绛,是清华才子和南国佳人的传奇;老去的时候,他们是调皮老头和从容老太的平实。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它有演绎、有想象,按照后人对一对伉俪的设想构建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
▲ 暮年杨绛和钱钟书
但它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使用了对钱杨二老的“美颜”,以艺术照的形式凸显了这段亲密关系的“过人之处”——共患难和相伴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有你,变老也成为值得期待的事情。
你看,人生的精彩,无关于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