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 发布时间:2017-07-01 17:15:47
  • |
  • 作者:中宁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696次

中宁县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县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明确未来五年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结合现阶段县图书馆馆情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现制定本纲要。

一、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公共图书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终身课堂,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十二五”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支持力度,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稳步增加,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实施新馆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重点文化工程,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文献资源日益丰富,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效益明显增强。但县图书馆事业发展在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图书馆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设施网络尚需完善,服务网络有待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增值服务能力较弱;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先进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共享工程平台的主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图书馆专业人才、服务水平不高;这一切都与全国文化先进县和新时代要求是不相符的。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事业发展为主题,以读者服务工作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保障,坚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努力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增强图书馆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知识创新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推进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为实现县级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目标而奋斗。

三、主要奋斗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整合资源、培养队伍、健全管理、文明服务为重点,把县图书馆建设成为地方综合性文献收藏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书目数据中心、检索咨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为中宁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中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十三五”期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增强活力,提高效能,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县图书馆接近或达到区内先进水平。

四、“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加大对基层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的投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争取到2016年,图书馆事业经费达到60万以上,专项购书费达到40万,各乡镇、社区图书购置费达到4万元,每个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置费达到6000元,并保持经费逐年递增,实现全县图书馆(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2、强化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2016年馆藏文献资源达到12万余册(件),年递增1万余册。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中国枸杞文献数据库,打造中国枸杞信息中心,初步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枸杞文献特色数据库,数字资源总量达到3T。利用几年时间全方位收集整理中国乃至世界的枸杞文献资源建立中国枸杞文献数据库,使其成为全世界唯一具有权威性的枸杞信息发布平台,以方便各界人士对枸杞信息资源的查阅、检索、利用,使中华枸杞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开发利用。逐步在全县形成与县公共图书馆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等各种资源类型的中宁县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对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

3、大力开展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建立图书馆的分层服务机制,在全县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室)服务网络。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公共图书馆(室)服务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数字远程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大力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县馆与区馆、县馆与县馆、县馆与乡镇(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借通还、资源共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能。开展“书香之镇”、“书香社区”、“书香之家”的评比,尽力打造“书香中宁”氛围环境。

4、继续抓好基础业务建设。结合时代特点的要求,实现文献资源集中采编与标准化加工,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加强业务分析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实现图书馆业务各环节的全面自动化升级与管理,完成地方文献书目的数字化。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大力开展讲座、展览、培训、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实行全年开放、错时延时开馆服务,按照“让图书跟着人群走,哪里人员聚集,图书服务就到哪里”的服务理念,巩固提升农家书屋,配置流动图书服务车,建立图书流动点,完善扩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重点完成县级支中心服务功能升级扩容,实现乡镇、城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履盖,全县60%的村(社区)拥有电子阅览室,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室)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5、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在县图书馆建设集海量资源保障、专题文献汇聚、云端共享服务和区域特色建设于一身的云图书馆,在各乡镇文化站、人民广场、富康广场、宣传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人员集聚区安装电子书借阅机和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立志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为全新的区域知识文化服务平台,在全县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

6、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根据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的定位与布局特点,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推动业务重组、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科学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和建立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推行图书馆理事会管理新模式,形成符合县级图书馆馆情的具有特色的科学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7、加强对农村基层、特殊群体的服务。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特殊人群的文化关怀,丰富农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面向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人群的图书馆服务,增设面向残障人群的视障阅览室,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一些寺庙发放安装数字文化电视接收器,有效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开辟面向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健康利用网络、提高信息素养提供条件,积极探索面向儿童的阅读服务。

8、不断探索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新途径,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全员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图书馆活动,鼓励服务创新,加大为“知识工程”服务、为社会进步与终身教育服务的力度,提高办馆综合效益。

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在全面提高馆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基础上,力争使事业编制职工达到18人。重点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骨干的业务素质,加大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围绕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事业发展的重点岗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岗位培训制度,突出继续教育的长期性、针对性。

五、主要措施和政策保障

1、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可靠保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和保证。

2、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既有竞争又有责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馆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加强内部管理,挖掘资源优势、增强自身活力。强化县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通过深化改革,以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努力形成既有竞争又有责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力争实现经费、设施、人员利用的最佳效能。

3、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以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有计划、按步骤地培养一批能胜任现代化图书馆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鼓励员工将个人理想与图书馆所追求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与图书馆价值统一起来,敢于创新,敢于挑重担。积极引导和扶持他们参与管理,努力培养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爱岗敬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

 

 

 

                          二0一五年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