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赏春意 品书香 暖万家”春节主题活动|“国图公开课”(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系列讲座

  • 发布时间:2021-02-05 10:50:46
  • |
  • 作者:中宁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599次

2021赏春意 品书香 暖万家春节主题活动|“国图公开课(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系列讲座

“国图公开课”

(第一期)

课程标题

NO.1

昆曲工尺——通向昆曲艺术的必经路

主讲人

 

迟凌云,男,江苏省昆剧院昆曲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专攻昆剧音乐专业。曲笛师承高慰伯、李锦泉、徐振民、林克勤先生,昆曲腔格理论师承王正来先生。长期致力于昆曲的传统唱腔、腔格和音乐曲牌的理论研究。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迟凌云老师讲授了昆曲工尺谱的历史渊源、写法、唱法、管色,以及音乐曲谱与唱腔曲牌中工尺谱的异同。

课程资源

 

NO.2

课程标题

神秘的东方古堡——福建土楼系列讲座:奇特民居

主讲人

 

孙国亮,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龙岩市优秀人才。现任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代表作:话剧《山里有棵勒巴树》、闽西汉剧《擂皮子七七与俏俏嫂》;电视剧《红色摇篮》、电影《回到柳村》等。荣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福建省优秀剧本奖”“田汉戏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奖”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二十余次。 

 

课程简介

“福建土楼”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呢?一是被重新发现的奇特历程;二是20多种奇特外形结构的形成;三是内部奇特的八卦构造、阴阳水井和十大奇特的功能设计。本期讲座中,孙国亮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课程资源

 

 

NO.3

课程标题

湘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讲人

 

江再红,女。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湘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课程简介

湘绣作为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过去的湘绣都是以实用性绣品为主的,今天的湘绣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内涵,扩大了艺术外延,使湘绣技术发展至更高的水平。但是湘绣在未来发展中面临严峻的问题。本期讲座中,江再红老师将为大家讲解湘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课程资源

 

 

 

NO.4

课程标题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昆曲艺术赏析”系列:大美昆曲

主讲人

 

杨守松,男,国家一级作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昆山市文联主席。其著作《大美昆曲》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昆曲之路》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紫金山文学奖,还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等。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杨守松老师论述了昆曲之美,以及昆曲美从何来。

课程资源

 

NO.5

课程标题

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主讲人

 

方李莉,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以及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会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飘逝的古镇——瓷城旧话》(群言出版社,2001年)、《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费孝通万年思想录》(岳麓书社,2006年)、《遗产,实践与经验》(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发表的论文有:《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艺术人类学的沿革与本土价值》《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思考》《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等近百篇。 

课程简介

方李莉女士简述了艺术人类学及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并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国际影响力和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展开话题,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考察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景德镇地区的手工艺的发展和变化,并结合景德镇的血缘、业缘和地缘特点,探讨了现当代艺术如何使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技术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课程资源

 

NO.6

课程标题

昆剧丑行表演艺术——至美的昆丑

主讲人

 

李鸿良,男,著名昆剧丑角演员、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孔爱萍,女,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曾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李鸿良老师和孔爱萍老师阐述了丑行在昆曲的整个戏曲格局当中的定位以及昆曲丑角的技能,并通过表演示范展示了昆曲丑角角色的对比性。

 

课程资源

 

 

 

NO.7

课程标题

款款深深云水心——昆曲《玉簪记》的情致与表演

主讲人

 

钱振荣,男,著名昆剧小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龚隐雷,女,著名昆剧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龚隐雷老师和钱振荣老师边演边讲,对《玉簪记》做了详尽的导赏,深入阐述了其情致所在及表演艺术的特点。

课程资源

 

 

 

NO.8

课程标题

心中的花园——《牡丹亭》之我见

主讲人

 

张弘,男,国家一级编剧,文化部表彰的昆曲优秀主创人员。主要创作及整理改编作品有:昆曲《西施》《唐伯虎传奇》《白罗衫》《桃花扇》《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宫祭》《梁伯龙夜品女儿红》,昆曲折子戏《红楼梦》《桃花扇》系列等。出版专著《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

 

孔爱萍,女,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曾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张弘、孔爱萍两位老师讲授了手眼身步法和唱念做表等方面的昆曲知识,向大家详细介绍昆曲闺门旦行当的艺术特色以及表演要点,深入阐述了昆曲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以及其对于昆曲艺术传承的观点。同时以念白清唱等展现形式,帮助现场听众更为直观地感受昆曲艺术。

课程资源

 

 

 

NO.9

课程标题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法律制度建设

主讲人

 

 

朱兵,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 

 

课程简介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11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代表性名录以及非遗传承与传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等。本期讲座中,朱兵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非遗保护与法律制度建设。

课程资源

 

 

 

NO.10

课程标题

神奇的中国木偶

主讲人

 

 

焦锋,男。扬州木偶传承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导演奖”获得者,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评委。

 


王芸,女。扬州木偶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扬州市劳动模范、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大赛“演员表演奖”。

课程简介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本次课上,焦锋老师和王芸老师将为大家讲述中国木偶艺术。

 

课程资源